内容摘要:1930年,季羡林和同学们一起进京参加了“高考”。北大和清华,是最受崇敬的两所高校,门槛自然比较高。季羡林在当年的考试中,更是成了一个为人津津乐道的传奇。因为他从小的考试运气特别好,这一次竟然也不例外,最后同时被清华和北大录取。最后,季羡林选择了清华。季羡林选择清华的原因,在如今看来,也有点“俗”。所以,一直想出国的季羡林,最后选择了清华,并进入了西洋文学系学习。其实,清华与北大不可兼得的遗憾,在多年后也得到了弥补。季羡林选择清华,后来也如愿出国留学。从这点来说,季羡林可谓两者兼得了。
关键词:季羡林;高考;录取抉择;清华;北大;出国留学;高考;季羡林选择;考生;招生;录取;考试;实力
作者简介:
1930年,季羡林和同学们一起进京参加了“高考”。
当时的高考,还是自主招生,各个高校自己出卷,时间也不同;也有几个高校联合出卷,一起举办招生考试。在志愿的选报上,北大和清华是多数考生必选的两个;至于其他的高校,则根据个人的情况,选择不尽相同。
北大和清华,是最受崇敬的两所高校,门槛自然比较高。用季羡林的话说,门槛高得吓人!季羡林所言“高得吓人”,是指这两所高校的录取率,大概是几十个人中取一个。其实,以如今的眼光来看,几十个考生中就有一个考上北大或清华,这个比率已经算高了。但在当时,考大学的人少,所以几十分之一的录取率,是明显偏低的。
季羡林在当年的考试中,更是成了一个为人津津乐道的传奇。他和其他考生不同,没有多报学校,只报考了清华和北大两所。季羡林说,这并不是因为对自己的实力有自信,而是一种几乎是本能的做法。因为他从小的考试运气特别好,这一次竟然也不例外,最后同时被清华和北大录取。
选哪一所呢?兴奋之余,这也成了让季羡林头痛的问题。
两所高校,和如今一样,实在都令人难以抉择。鱼和熊掌,不可兼得,这季羡林知道,因此也更加烦恼。选择任何一所,都意味着舍弃另一所,这不管对谁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遗憾。最后,季羡林选择了清华。
季羡林选择清华的原因,在如今看来,也有点“俗”。尽管两所学校的实力差不多,名气也相当,但清华在出国留学上,更容易一点。所以,一直想出国的季羡林,最后选择了清华,并进入了西洋文学系学习。
其实,清华与北大不可兼得的遗憾,在多年后也得到了弥补。季羡林选择清华,后来也如愿出国留学。归国后,进入北大任教。从这点来说,季羡林可谓两者兼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