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关键词:
作者简介:
巧对嵌字联
曾经参加过“一·二八”淞沪抗战的陈铭枢将军,字真如。他是当时著名佛学
1938年在武汉时,陈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指导委员。有一天,他和李济深、黄琪翔、余心清一齐造访政治部第三厅厅长郭沫若,与正在磨墨写字的郭沫若谈笑。陈铭枢说:“听说沫若兄善对嵌字联,今天要劳驾你了,有人用梵文两句将我的字‘真如’嵌了含真字的上联,尚无下联,请你也用梵文对如字的下联吧。”郭沫若笑着说:“你是故意来找麻烦的,梵文我已多年未涉猎,手边又无书可参考,怎么对呢?”李、黄、余见有此雅事,就叫陈赶快把上联念出来,都说沫若兄一定能对好。陈于是念出上联“真有人古,谁为真宰”,嵌了两个真字。郭沫若偏着头想了一会儿,对曰:“如是我佛,此即如来”,也嵌了两个如字,自然浑成,珠联璧合。大家一齐鼓掌叫好。又要求写成条幅,郭亦不推辞,一挥而就。
国民政府迁到重庆后,郭沫若曾生过一场病。陈铭枢来看望他,跟郭沫若谈论起桂百炼充满佛教哲理的辞世诗,趁机又要求郭将他的字再嵌一联。郭沫若思索片刻,挥笔写下了“真理唯马克思主义,如来是
1961年3月,诗人萧三到海南岛儋县参观华南热带作物研究所和华南热带作物学院,当时这两个单位正值初创时期,条件很差。师生们一面开荒建房,一面上课学习。萧三为师生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所感动,提笔撰一句云:生产产诗歌,诗歌歌生产,热带作物区里作诗,诗情最热;这是一副对联的上联,萧三将下联空着,并题附言:“希望有后来高明者对下联。”事有凑巧,时隔三天,郭沫若也来这里参观,看了上联,便信手为之续出下联:劳动动教研,教研研劳动,红旗照耀光中施教,教益通红。
上世纪50年代末期,有几位日本学者来中国登泰山,沿途的风景令他们流连忘返,赞叹不已。穿红门,过万仙楼,北行一段,自然风光绝佳,盘路西侧的石壁上镌刻有“丿虫二”两字,引起日本学者的很大兴趣,他们向陪同的中国学者询问,这两个古怪的字意思是什么?还真把在场的人都难住了。
游山归来,日本学者仍追问“丿虫二”的读法和意思。于是,我国学者们便翻书查卷,多方请教专
1962年秋天,郭沫若到南海普陀山游览。在梵音洞他拾得一个笔记本,打开一看,扉页上写着一联:“年年失望年年望,处处难寻处处寻”;横批是“春在哪里”。再翻一页,竟是一首绝命诗,且署着当天的日子。郭老看了后很着急,马上叫人寻找失主。失主终于找到了,是一位面色忧郁的姑娘。她叫李真真,因三次考大学落榜,加上恋爱受挫,于是决心“魂归普陀”了。郭老耐心开导她,对她说:“这副对联表明你有一定文化水平,不过下联和横批太消沉了,这不好,我替你改一改,你看如何?”姑娘点头,郭改道:“年年失望年年望,事事难成事事成”;横批:“春在心中”。
姑娘听了感佩不已。心想眼前这位长者一定是位有学问的首长。他把自己的心事都倾吐出来。郭老听了,挥笔写一联云:“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下署“蒲松龄落第自勉联”。
李真真仔细阅读,好像见到了楚霸王破釜沉舟大破秦军的壮烈场面;又好像看见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灭吴雪耻的一幕;还想到蒲松龄落第后意志不消沉而发奋创作了不朽杰作《聊斋志异》……这副对联不正是“事事难成事事成”的最好注脚吗?姑娘请郭老为这副对联签上名。待郭老写上“郭沫若,六二年秋”几个字后,姑娘才惊喜地知道眼前这位首长就是大文豪郭沫若啊!她激动地表示要永记教诲,在人生道路上奋勇前进,李真真还大着胆子写了一首诗作谢郭老云:梵音洞前几彷徨,此身已欲付汪洋,妙笔竟藏回春力,感谢恩师救迷航。
大清康熙帝师陈廷敬后人在上世纪初已移居到天府之国四川,与郭沫若家成为乡邻。70年代时,陈廷敬后人陈光美前往北京拜访郭沫若,郭沫若见了老乡很高兴,问了家乡许多事情,又问陈光美生活情况,陈光美在谈到自己的孙子即将出生时,突然想到请郭沫若为孙儿取个名字,郭沫若说:“还没有生呢,是男是女都不知道,等生了再取名吧!”陈光美说:“医生已经查过了,是个男孩。”出于老乡情谊和陈家对自己的尊重,郭沫若想了想,便去书房写了个纸条出来,郭沫若说:“取国栋如何,望你孙儿将来成为国之栋梁。”陈光美接过纸条,“谢谢郭老,栋梁不敢当,还是耕田种地的好啊!”郭沫若看出陈光美对这个名字并不感兴趣,“光美何出此言?”陈光美说:“当年陈独秀流落江津,在两党面前做不成好人,家父去江津看望他,陈独秀感慨家父幸好没有跟他走,政治不如说是政争,争中还有争啊,耕田种地,与世无争,个人太平,天下皆太平。”郭沫若说:“光美之言不无道理,人民安居乐业才是大道理啊!”两人沉默了一会,郭沫若说:“既然光美喜欢田园生活,那就来个陈霖降露,恩泽于田吧!给你孙儿取名恩田如何?”陈光美重复了一句,喃喃自语:“这名听起来有点土气,象牛耕田的感觉,仔细一想却很有味道,孩子属牛,正好是郭老《水牛赞》中的水牛耕田,好名好名!郭老不愧为一代大师啊!”郭沫若又去书房写了一个纸条出来。
陈恩田十二岁作了一首诗《耕田命》:先辈将相是翰林,小陈生来耕田命,耕田耕到秋丰收,种地种到国家兴。后来陈恩田应一老领导邀请到北京发展,又作一首诗《水牛进京》:余本耕田命,进京做水牛,躬耕春田中,必见秋果收。
1961年,郭沫若到湛江题诗“一寸河山一寸金”;寸金桥,坐落在赤坎区西侧。始建于1925年,原为遂溪麻章区绅民所建。桥名含中华国土寸 土寸金,不容外敌侵占之意,以纪念1898年当地人民的抗法斗争。1959年重修,重修后的寸 金桥为水泥铺面单孔石桥,长
1986年7月,市人民政府再修寸金桥,桥宽扩至
责任编辑:斯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