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我常常在寂静的夜里,翻看那已经褪了色的速写本,这时往往会随着弯弯曲曲的线条走进遥远生活的梦境中。我的艺术是我的生活,我不是要人们热爱我的艺术,而是希望人们通过我的艺术更加热爱生活。
关键词:戈沙;艺术;版画;父亲;母亲
作者简介:
戈沙
布达拉宫(版画) 戈沙
岁月(版画) 戈沙
夜歌(版画) 戈沙
塔里木湖(版画) 戈沙
敦煌之梦之一(版画) 戈沙
冬天的诗(版画) 戈沙
水乡情(版画) 戈沙
我常常在寂静的夜里,翻看那已经褪了色的速写本,这时往往会随着弯弯曲曲的线条走进遥远生活的梦境中……
每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都有一段难忘的经历。
父亲,中国人,祖籍河北省。迫于生计,早在上世纪20年代就到俄罗斯的远东铁路线上做工、做小买卖。或许父亲天资聪颖,虽然斗大字不识几个,却能用流利的俄语同当地人交谈。
母亲,俄国人,生在哈巴罗斯克一个贫穷的农家里。12岁父母双亡独自流浪在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沿岸的城市里。
她15岁在俄国——认识了父亲,虽然年龄相差十几岁,还是在几片面包的诱惑下跟了父亲,既没有婚礼,也没有宴席。
第二年的春天,寒冷还属于北方,他们踏着黑龙江上的冰雪来到中国。在黑河镇母亲怀上了我。当我快要降生的时候,父亲又跨江到俄国去了。一去就是三年。
母亲不会说汉语,在邻里的帮助下使我来到人世。为了活命,母亲外出什么活都干,我成了屋里的“麻雀”,母亲用麻绳把我的一只脚捆绑在窗台上,让我在土炕上爬来爬去,一直爬到我会走路时,父亲才从俄国回来。母亲再也无法忍受这种生活,把家搬到黑龙江岸边的山村里。我放马,母亲种地,父亲除了赌博之外什么也没有学会。
1938年我的家搬到长春,我捡破烂、煤核和一切能卖钱的东西。10岁我开始上小学,学习很差,因为我说不好汉语,后来父亲用皮带改变了我说俄语的习惯,但捡破烂的习惯他没有让我改。14岁我开始独立谋生,做过洋铁匠、杂工、小贩,还当过招待员,饱受过人间的凄苦。